你听说过震泽吗?震泽,即太湖,今天太湖湖畔还有地名采用了这个太湖的古名。两千多年前,《尚书·禹贡》就记有“三江既入,震泽厎(zhǐ)定”,说的是古时候淮扬一带蓄积有深水,常常导致太湖泛滥。随着三江入海,太湖就此安定。古三江是指吴淞江、娄江、东江,这里唯独没有黄浦江,那黄浦江的源流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
为了进一步了解水利历史对长三角地区的影响,我们在上海宝山寻到一座古寺——察司古寺,浦东也有一座古寺以古代官职名“察司”命名,这不是偶然,背后自有一段故事。
话说明永乐年间,江南地区水患频发,吴淞江的入海处沙泥充斥,芦苇丛生,几乎成为平陆。水灾频仍,治理困难重重。明朝政府特地派遣夏原吉前往治水,以解决水患问题。夏原吉,这位被赞誉为“君子中君子”的官员,以其卓越的治水功绩在上海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治水期间,他布衣徒步,遍历偏僻,亲自踏勘,并召见熟谙水利的官属吏民,广泛听取意见。在松江府巡视时,收到上海县叶宗行和华亭县张昕等书生的建言函,主张放弃吴淞江入海故道,疏浚范家浜,引黄浦水向北会合吴淞江,再寻道入海。在叶宗行等人的协助下,夏原吉制定了庞大的、切实可行的治水工程规划上奏朝廷,得到批准后,又获得授权调遣苏州、松江、嘉兴地区民夫二十余万人。疏浚范家浜使得黄浦江与吴淞江相连接,黄浦江流域得到疏通和扩容了,浙西来水就排入长江,从此上海的水利格局转变为黄浦为主,吴淞为辅,史称“黄浦夺淞”。此次治水根治了吴淞江水患,对后世上海的水利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通过治水工程,黄浦江成为新的主河道,形成了今天黄浦江的格局。从“黄浦夺淞”治水影响看,夏原吉堪称上海治水第一人,此次治水奠定了近现代上海以黄浦江为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地位。他的治水功绩被后人所铭记,明永乐年间,浦东人民为了纪念夏原吉,在他生前治水的巡察指挥所修建了察司庙。察司古寺历经沧桑见证历史的变迁,也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水利史的重要见证。
回看上海源流,从上海第一海港——青龙港出发,跟随海岸线东进,由吴淞江后演绎治水工程创造黄浦江,黄浦江航运格局形成,得益于海岸线南北中心点的位置,奠定了上海在近现代的航运贸易中心地位。
今天当人们漫步于黄浦江畔,看江水悠悠,有人会赞叹上海海港的繁荣,然而,她的辉煌不是一蹴而就。上海者,上承震泽,下接大海,间于山海之间,沟通江海,溯源黄浦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,水利依然是一方水土兴盛的源头。溯源黄浦江,再次警示世人,我们赖以生存的一方水土,必然因水利而兴,又会因水害而衰。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,中国人的性格或心理上养成了治水至上的情结,并且欣然接受海纳百川大海广阔空间的熏陶,懂得与大海和谐共生。在山海之间,巧妙运用水利工程创造奇效,未来仍然成为延续一方水土可持续繁荣的关键。
溯源黄浦江,震泽沉思期冀有余响。震泽浩浩,悠悠黄浦;引我清流,濯潮海上。兹水兹海,润泽一方。航运初兴,青龙古港;溯源江头,水利兴邦。
盈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