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鸿蒙智行的“爆单密码”
“我出牌了,这把还挺大!”
问界M8/M9预售84小时狂揽8.8万订单,余承东在预热视频中玩扑克牌调侃,用“牌面拉满”引爆社交网络“能超越问界的,只有问界自己”。鸿蒙智行坚持“技术内卷”,问界M9搭载4颗激光雷达、L3级自动驾驶预埋硬件,余承东直言:“我们不玩抄袭,只做颠覆者”
“强的飞起不是口号,是数据!”
智界S7、问界M8等产品线全面开花,余承东强调:“华为的强,是芯片、系统、生态的全栈强”。
“强的飞起”背后,是IPD子流程MPP(营销计划流程)100+次MR(市场评审)评审迭代、17次KCP(关键控制点)死磕,正如华子所言:“困难是磨刀石,打不死我们的只会让自己更强大”。
展开剩余82%二、解剖华为MPP流程:爆款背后的“铁三角”逻辑
MPP(Marketing Plan Process)营销计划流程缺失或执行不力,将导致4大困境:
作为IPD体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MPP用三把刀砍出市场确定性:
理解市场:刀尖对准客户痛点;
痛点穿透:通过$APPEALS模型量化需求优先级,问界M8的“家庭旗舰SUV”定位直击二胎家庭出行痛点。
竞争封喉:MR1评审强制对比BBA竞品,达到上市即强者。
管理盈利:刀刃砍向成本黑洞
价格沙盘:问界M8预售价36.8万起,通过DCP(决策评审点)动态平衡物料成本与毛利,确保“价格战不伤筋骨”。
销量对赌:PDT团队需自证“1526km综合续航”能拉动5.8万订单,否则触发止损机制。
上市引爆:刀背夯实用户心智
灰度发布:TR4A阶段引入“野生销售员”内测,1名车主带货376台,验证用户口碑裂变路径。
饱和攻击:ADCP(可获得性评审)后,全国600+体验中心同步铺货,84小时霸榜热搜。
总体来说,MPP流程有6大价值:
三、MPP vs MM:华为的“战术突击队”与“战略炮兵”
华为在1998年引入IBM的IPD体系,MPP作为IPD的核心子流程之一,旨在解决早期产品开发与市场脱节的问题(如“技术导向”导致产品滞销)。MM(市场管理流程)推行时间:2005-2010年,主要解决华为全球化扩张,需系统性管理多产品线、多区域市场的复杂战略问题。
关键差异:
·MPP是“精准爆破”:问界M8用“金瑞红车漆+零重力座椅”打高端家庭市场,靠的是MR2评审中“客户迁移路径”沙盘推演。
·MM是“地图测绘”:鸿蒙智行“四界”(问界、智界、享界、尊界)的布局,源于MM流程中“五看三定”对新能源赛道的长周期预判。
·MPP常用的工具和MM既有差异,又有延续,举几个例子(见下图)。
四、为什么很多企业学不会、用不好IPD/MPP?
主要存在如下三座大山:
第一座大山:部门壁垒未破,跨域协作成“空中楼阁”
许多企业将IPD(集成产品开发)和MPP(营销计划流程)视为工具模板套用,却忽视了华为IPD体系的本质——打破组织壁垒,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重量级团队。华为IPD的核心是“跨部门协同作战”,通过IPMT(集成组合管理团队)与PDT(产品开发团队)的权责重构,将市场、研发、供应链等角色捆绑为利益共同体。
但多数企业仍陷于功能部门割据的泥潭:市场部闭门造车提需求,研发部技术自嗨造功能,供应链被动救火补漏洞。这种“伪IPD”模式下,重量级团队徒有其表,决策依赖部门博弈而非客户价值,最终导致需求失真、资源内耗。
华为的解法是用流程强制穿透部门墙:IPD流程中每个DCP(决策评审点)必须由跨部门团队共同签字担责,利益与风险均摊,倒逼组织从“职能割据”转向“战役协同”。
第二座大山:考核机制错位,团队沦为“利益殖民地”
重量级团队运作失败的另一大病灶是考核机制与流程目标背道而驰。华为IPD要求PDT团队对产品的商业成功负责,而非仅完成部门KPI。
但多数企业仍用“部门绩效+个人职级”的旧瓶装IPD的新酒:市场代表优先完成销售指标,而非深挖客户需求;研发代表追求技术亮点,而非产品竞争力;供应链代表紧盯成本压缩,而非交付弹性。这种“考核分裂症”下,团队成员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效益漠不关心,重量级团队沦为“利益殖民地”。
华为的破局之策是双线考核+重量级团队绑定:PDT核心成员(市场、研发、供应链)的奖金与产品毛利、客户满意度直接挂钩,同时保留职能部门的技能评估权,确保“能力成长”与“战役胜利”双轮驱动。
第三座大山:变革决心不足,文化惯性绞杀“流程灵魂”
IPD/MPP的本质是一场组织认知与文化的革命,而非简单的流程复制。华为在1999年启动IPD变革时,任正非直言:“IPD要革自己的命,谁不适应谁下岗!”。
但多数企业高层对变革浅尝辄止:既想要IPD的效率,又舍不得放权;既羡慕华为的协同,又抗拒打破“领导一言堂”。这种妥协催生了“四不像”模式:流程文档齐全但执行走样,团队建制完整但决策虚设。华为的狠劲体现在用顶层意志碾压文化惯性:IPD初期强制30%资源投入试点项目,IPMT成员由副总裁级高管担任,任何绕过流程的“特批”视为红线。
正如郭士纳拯救IBM时所言:“流程变革不是请客吃饭,而是用纪律重塑组织的肌肉记忆。”
华为IPD/MPP的成功,是流程、组织、文化三力共振的结果。重量级团队不是岗位的简单堆砌,而是用客户价值重构权力秩序,用考核铁律打破部门藩篱,用变革决心碾碎文化惰性。企业若只学其形而未悟其神,终将困于“伪IPD”的泥潭,与时代红利渐行渐远。
当余承东举起问界M8的钥匙,他交付的不是一辆车,而是一套用IPD-MPP铸就的“中国智造方法论”。从“遥遥领先”到“强的飞起”,华为正用流程革新告诉世界:高端产业的王座,从此从西方逐步徒步到东方!
(数据来源:华为鸿蒙智行战报、华为MPP流程白皮书)
发布于:广东省盈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